首页
校园新闻
电子邮件
一站式服务大厅
【“火大”记忆】紧密配合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积极服务幸福和美中山建设

前言


二十载特色发展,二十载岁月流金。今年是海德体育官方网站20周年校庆。二十年前,学校孕育于“国家火炬计划”,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举办,委托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创造了“当年申报、当年获批、当年招生”的高职奇迹。

“火大”记忆,历久弥新。今天,我们开启【“火大”记忆】专栏,通过重新展示建校20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文和图,回眸办学历史,彰显“火大”师生创业精神,同时展望更美好的未来,勉励当下的我们守正创新、坚定前行。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2011年9月《南方日报》报道学校创新合作机制和培养模式助推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宣传稿——


紧密配合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积极服务幸福和美中山建设

——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中山火炬职院创新合作机制和培养模式助推经济社会和学院发展的“双转型”“双升级”

来源:《南方日报》 2011年9月30日 通讯员:陈小明、钟嘉妍

2011年9月17日上午,海德体育官方网站2011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开营仪式在学院体育馆隆重举行。据悉,该校2011级新生,全部是3A分数线以上的考生,报到率达90%,比去年提高10个百分点。学院历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以上,并且通常一名毕业生同时有3个岗位可供选择。当众多职业院校都陷入招生就业“两难”的尴尬境地,到底是什么促使火炬职院实现招生就业“进出两旺”的良好局面呢?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和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国家试点,海德体育官方网站在致力培养企业一线基层精英的过程中,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改革办学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推进校企合作为抓手,以努力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以紧密配合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宗旨,探索出一条协同创新、内涵发展、面向市场、花小钱办大事的高等职业教育之路。

一、以构建董事会治理架构为契机,从一元主体向三元主体转变,将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中山高新区通过建设七大工业园区和组建六大区属总(集团)公司,对产业进行归类聚集,实施公司化管理,形成了“一公司、一园区、一产业(群)”的发展格局。海德体育官方网站依托工业园区,成立由区管委会、区属六大总(集团)公司、学院三方组成的董事会,搭建政、校、企“三元主体”办学平台,推进合作办学。董事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兼任董事,参与学院发展方向、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就业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强化了办学的市场导向性,并通过“学院对接区属总公司、教学系(部)对接工业园区、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与市场紧密联系,根据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根据企业技术进步适时优化课程内容,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园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据火炬职院教务处介绍,学院现有的电子工程系、生物医药系、包装印刷系、装备制造系、信息工程系、现代服务与管理系、光电工程系七大教学系部与中山高新区的电子、健康科技、包装印刷、(临海)装备制造、绿色食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技术成果产业化七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紧密对接。例如,对接临海装备制造基地,新组建了装备制造系;随着LED新能源光学产业的蓬勃发展,新成立了光电工程系;适应船舶制造业的需求,开设数字化电焊专业;针对物联网的普及,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依托临港经济,开设现代物流专业。

中山作为全省四个物流示范城市之一,到2020年将初步形成与保税物流中心功能互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保税物流中心。火炬职院紧密配合中山保税物流产业的发展,保证专业发展方向符合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专业嵌入产业、产业哺育专业的实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不断深化物流管理专业与专业群的建设。目前,该专业正配合现代物流业的转型升级,从保税物流企业的岗位分析入手,提炼每个岗位能力要求,同时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以物流行业标准指导教学。“学院的物流专业与产业实现了‘六个融合’”现代服务与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室负责人说,“即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教学模式与工作现场相融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据悉,该系已与40多家相关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立足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和保税物流企业,以保税物流方向为建设重点的物流专业建设,带动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群的共同发展。

二、以 “三三五”组合机制为核心,从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构建工学有序交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董事会治理架构下,校企协同推进教学管理和组织形式创新。广东省委政研室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三三五”组合机制。“三三五”人才培养组合机制的推行,实现了“多学期推进,分阶段实施”的工学有序交替。一是将学生的三年学习时间划分为“理论学习、实践训练、顶岗实习”三个时段,每个时段累计一年。二是要求学生毕业证、技能证、素质拓展证三种证书。三是将学生的岗位实习切割为“岗前实习教育、技能考证岗位实习、适应性岗位实习、生产性岗位实习、就业性岗位实习”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任务、有监控、有考核。学院根据合作企业的生产任务组织教学,企业根据学院教学需要安排实训,教学过程逐步生产化,生产过程也融入了更多的教学元素。学院电子工程系一直积极探索“五段式顶岗实习”模式,该系负责人介绍,这种模式是指对顶岗实习采用“循环渐进、分段实施”的方法。“我们采用‘轮换岗位’、‘校企双导师指导’、‘加强过程考核’等手段来保证实习效果,克服了传统实习模式单一、考核方式简单所造成的实习质量不理想的问题。”

“三三五”机制是对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是教改的成功尝试。但要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必须了解企业对人才规格的真实需求,必须通晓生产一线各种岗位的技能需求,必须及时配合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火炬职院通过与企业合办订单培养班,有效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要求相协调。据学院包装印刷系介绍,该系现已分别与中山中荣纸类制品印刷有限公司、中山松德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办“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中荣班”“松德班”,从学生的选拔、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科技研发、学生就业等,企业均全程参与,其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都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而制定。“将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生产技术、企业文化、管理机制、人才考核机制等内容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包印系印刷教研室负责人说,“我们希望培养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与管理人才,日后成为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有力‘助推器’。”据统计,包印系09级年级专业成绩排名前30的学生中,订单班的学生超过70%。

同时,学院以“三三五”组合机制为核心,根据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的新形势,推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通过建设教师工作室,并以工作室为载体实施“导师制”,让部分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前进入技术研发岗位。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学院还启动了“深海探珠”计划,鼓励教师带着任务进入到企业生产一线去探取专业建设和课程重构的“珍珠”,让教材、课程及时反映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

三、以生产性实训校区为平台,从财政投入向企业参股转变,探索股份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职业教育新机制

学院与区属工业开发总公司联合共建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第一生产性实训校区,双方根据学院专业建设需要选引对口企业,并将生产要素划分成若干股,分别由工业开发总公司、学院、入驻企业选持股份,风险同担,利益共享,创造了“多形式参股”建设实训基地的新模式,成功利用企业价值近3亿元的实训资源,开创了一条不依靠财政投入解决学生实训资源短缺问题的新路子,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共有20家企业入驻校区,年产值近5亿元。在这一成功范例推动下,上市公司中炬高新主动与学院联合筹建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第二生产性实训校区。

撇开校企合作的经济效益不谈,单从教育规律和市场原则交互作用的角度来审视,校企双方正走向 “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坚持校企深度融合,学生工学交替,促进学院由单纯的教学型转向教学生产型,再到教学、生产、研发型,有力配合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助推区域经济抢占发展制高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现了‘五个一体化’,即生产、育人、研发一体化,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输血和换血’一体化(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一体化,校企经济效益一体化。这五个‘一体化’彰显了校企深度融合的特点,也是校企合作互相共赢、发展的范式。”

四、以“政府津贴”为驱动,从企业骨干精英向学院兼职教师转变,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共享共用

2010年4月,中山高新区管委会出台了《海德体育官方网站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实施办法》,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鼓励区内各大企业的骨干精英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有效解决了兼职教师“聘请难”的问题,现有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1。该办法规定凡是中山高新区辖区内各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到火炬职院兼职任教,均可申请从6000~20000元不等的政府奖励津贴。

同时,学院与企业通过项目共同开发、技术联合攻关、利益共同分享等深度合作方式,实现人才和技术资源互补。学院积极为企业“能工巧匠”提供学历进修和职称晋升服务,大力推进企业员工“换血”与“回炉”工程,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目前,学院通过“送教上门”“订单培训”等创新继续教育模式,已为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佳能(中山)设备有限公司、广东明阳电气集团公司等知名企业提供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项目。这种以“学院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继续教育服务是企业在经济转型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有效驱动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本强势的转化。学院发展创新型继续教育服务,不但将校企合作推向纵深发展,为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更可以因此而创新办学体制,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齐头并进,能够提升办学水平和自我造血能力。

五、以配合转型升级和服务和美家园建设为宗旨,从内源驱动向外向拓展转变,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

为进一步发挥国家骨干院校的辐射作用,珠三角、重庆、江西、湖南、贵州等省市和地区八所高职院校以中山火炬职院为龙头,结成职业教育联盟,向集团化发展方向迈进。火炬职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院校之间、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将日益频繁和紧密。“五地八校各自的优势、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是战略合作的基础和资源,”他说,“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平台,深化八校实质性合作,进一步促进不同地区学校、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和资源互动。”

学院以实训校区为平台,以入驻企业为依托,支持教师组建了以新能源为代表的6个研发型教师工作室,在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同时,致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推进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教师工作室产生了70余项发明专利,20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壁挂式电动汽车充电器等新能源产品已正式投产。学院今年申报的工作室建设项目多达20余项,同时将根据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情况有选择性地重点建设7~10个工作室。

今年7月24日至26日,中山火炬职院组团考察了江西新余市的职业教育和新能源产业。该校新能源工作室负责人、中山普润斯电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向新余市领导介绍了新能源工作室的系列专利技术和产品,其中壁挂式电动汽车充电站装配、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他们表示,系列专利和产品与新余市正在推进的新能源产业完全吻合,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全市节能减排的瓶颈问题,希望学院能尽快细化壁挂式电动机车充电站、锂电池储能电站建设项目和实施方案,开展实质性合作。

为促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校际合作与对口支援工作,今年7月27日至30日,学院考察了贵州三穗县的地方经济、产业园区、职业教育等发展情况,并与三穗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发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校地双方将通过整合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重点从科技研发、育人与人才培养、重大课题等三个方面展开战略合作。

学院还积极与市光学学会、现代服务业协会、中国包装行业协会、社区联合办学,走上了全方位合作办学之路。合作办学为学院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凸显了高职院校紧密配合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服务宗旨和重要使命,为进一步融入中山市加强社会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洪流,推进幸福和美中山的建设,学院与中山港社区联合成立了“海德体育官方网站中山港社区学院”,以此为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培训、学历提升、技能提高、文化素质培养等多项服务,共建和谐社区,共筑和美家园。据悉,中山火炬职院每年为中山高新区免费培养100名“居民大学生”,此举是落实终身学习理念、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全民修身行动的实招和新招。

经过七年的创新与探索,学院基本实现了“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合作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山火炬模式”,并逐步辐射到珠三角、重庆、江西、湖南、贵州等省市和地区。历届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9%以上,就业水平显著提高,企业满意度在90%以上。为中山培养了含继续教育在内的6000余名高技能人才,其中高级技工占2/3以上,大部分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生产或技术管理工作,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2010年9月,学院在全国首届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全国当时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1215所,作经验介绍的仅2所);2011年7月,新华社刊发《为了职业教育明天更灿烂》的通稿,综述全国各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学院占2/3篇幅;2011年7月,学院荣获“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院在紧密配合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积极服务幸福和美中山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正由“教学生产型”向“教学生产研发型”转变,并由此提升了学院的核心价值,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一是力争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资源“储备库”;二是力争成为加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三是力争成为推动高职院校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者;四是力争成为效益型、创业型高职院校的示范者。


编辑:钟嘉妍

责编:朱俊

总编:樊向前

(注:本文编辑后与原文有所改动)


2024-09-21 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