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二十载特色发展,二十载岁月流金。今年是海德体育官方网站20周年校庆。二十年前,学校孕育于“国家火炬计划”,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举办,委托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创造了“当年申报、当年获批、当年招生”的高职奇迹。
“火大”记忆,历久弥新。今天,我们开启【“火大”记忆】专栏,通过重新展示建校20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文和图,回眸办学历史,彰显“火大”师生创业精神,同时展望更美好的未来,勉励当下的我们守正创新、坚定前行。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2009年6月《中山商报》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和成效的新闻稿——
一专业一特色:火炬职院培养“色”“才”兼备的技术人才
文章来源:中山商报 2009年6月8日 作者:记者林燕英 通讯员陈小明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关键。2008年,结合火炬区的园区优势和学院发展需求,海德体育官方网站提出了“1+1+1”人才培养模式。据火炬职院相关负责人介绍,“1+1+1”人才培养模式指学院培养学生时间共三年,其中累计1年时间在学院学技术理论、累计1年时间在院内实训基地“边学边练”、累计1年时间到企业参加职业岗位技能综合实践(其中包括2个月的技能考证培训、1个月的适岗实习、3个月的生产性顶岗实习、3 个月的就业性顶岗实习)。
“学院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拥有过硬的技能”,火炬职院介绍,“要教会学生做人,学生进入火炬职院第一年,就要开始接受综合素质培养”。记者了解到,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火炬职院对课程体系也进行了改革,除了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培养外,还充实了选修课内容。学院通过实施“名师”进校园工程,创立和充分运用了“大师”效应的教育思想。学院先后聘请了市政府、市政协、市委宣传部、香港大学、北京市科协、市社科联、市文联、北京齐白石研究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30多人为学院的客座教授,为学生举办社会、哲学、历史、艺术、美学、绘画等多类讲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院还介绍,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培养学生素质是火炬职院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为此,学院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创新性地实施了“三证书”制度,即学生必须持毕业证+技能证(职业资格证)+素质证(学院特有)才能毕业。据了解,火炬职院的学生素质证书考核内容分6个部分: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学生每参加以上6方面的活动,经过学院有关部门审核后可获得分,得分累计达到学院的要求,就能获得素质证书。
关于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培养,火炬职院在提出“1+1+1”的人才培养模式总原则后,让每个系根据自己系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学院在培养人才上不要求每个专业模式是千篇一律,但是每个专业培养学生的核心都离不开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技能水平。
记者了解到,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思路,火炬职院的27个专业均制定了人才培养的方案。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工学五合、厂校一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岗、证、课”三位一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一主线、两强化、三突出、四结合”;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产学结合、实训室加工作室”等。
据了解,火炬职院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特色开展菜单课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技能跟岗位对接,才能让学生尽快适应岗位的需求。如包装印刷、光机电一体化、电子工程、生物医药等学院骨干专业,其职业岗位的核心是以操作技能为主,学生对其岗位技能的掌握主要借助于相应的器械、设备、装置,实验分析仪器等,为此,这些专业就要加强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训。而学院为了配合这类专业培养人才,在院内建设一批实训基地。记者获悉,这几年火炬职院相应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12个院内实训基地;同时和行业、企业合作,利用行业企业的资金合作建设院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先后与光大光学有限公司共建“光大光学实训工厂”,与富山模具精工有限公司共建“富山模具实训工厂”。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内工厂的建设,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供了保障。
另外,学院表示,对于国际经济和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培养学生的模式侧重点在于鼓励学生考证,这些不需要机械操作的专业,学院跟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岗位工作环境,让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经验。
记者了解到,为了鼓励学生多考证,火炬职院设立了多个证书的考点。目前,劳动部门颁发的证书该学院都设置了考点,另外学院还开设了微软、华为等企业以及行业证书考点。而为了帮助学生考取更多的技能证书,火炬职院各个系都开设了相应的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提升通过率。火炬职院经济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研室主任告诉记者,该系学生报名参加报关员、报检员等类型考证,绝大部分都一次通过,因为系里开设了一系列的配套课程,平日就教给了学生专业考证知识,提升了学生职业素质。
编辑:钟嘉妍
责编:朱俊
总编:樊向前
(注:本文编辑后与原文有所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