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新闻
电子邮件
一站式服务大厅
【“火大”记忆】依托园区 争做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排头兵

前言:二十载特色发展,二十载岁月流金。今年是海德体育官方网站20周年校庆。二十年前,学校孕育于“国家火炬计划”,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举办,委托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创造了“当年申报、当年获批、当年招生”的高职奇迹。

“火大”记忆,历久弥新。今天,我们开启【“火大”记忆】专栏,通过重新展示建校20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文和图,回眸办学历史,彰显“火大”师生创业精神,同时展望更美好的未来,勉励当下的我们守正创新、坚定前行。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2009年1月《中山商报》报道学校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特色做法和成果的新闻稿——


依托园区 争做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排头兵

来源于:中山商报 2009年1月19日  作者:通讯员李娟娟 陈小明

据悉,海德体育官方网站07、08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9.32%和99.47%,在广东省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该院毕业生为何成“香饽饽”?产学研办公室负责人一语道破“天机”:通过“政、校、企”三方联动,加强企业与学院的联系,将松散、一次性的校企合作转变为资源共享、共建共管、互利共赢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构建了学院与园区企业对接机制,搭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平台,培养了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专业衔接产业,适应园区发展需要

“要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必须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产业链中开发专业,在生产工序或管理环节中开发课程,在岗位实践过程中挖掘技能训练要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重构人才培养模式。”该院产学研办公室负责人说,“学院根据开发区管委会提出的‘内部强化教育的实践性环节,外部紧扣市场发展步伐、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市场和产业链’的办学要求,确立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经济热点在哪里,学院就服务到哪里’的办学方针。根据开发区6大高素质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结构,学院开设了包装印刷、信息工程、光机电工程、经济管理、电子工程、生物医药等6个系27个专业,拓展了为企业服务的功能,赢得了与企业合作的空间。”

课程衔接岗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都紧扣职业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和“学生一出校门就能顶岗工作”的人才培养要求。据该院负责人介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经过企业专家论证;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必须经企业专家审定。学院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开展教育咨询,了解行业技术发展,不断融入职业元素,结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新要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同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审阅以及教材的选用论证,确保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通过派教师进企业、请专家进学校、送骨干进行业,使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与行业发展同步,甚至还能引领行业标准。

科研衔接生产,建立技术交流平台

学院充分发挥园区企业和学院自身的技术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学院与省科技厅、开发区管委会联合共建的光机电技术平台初具规模,光机电检测中心已正式对外开展服务,中山市光学零部件检测工程技术中心已获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的批准,将正式挂牌。通过与企业的一些项目合作,切切实实为企业服务,建立真诚的、互惠的校企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学院的《从废弃柑橘类果皮中提取环保溶剂用于生产印刷油墨清洗剂的研究》《柠檬酸金盐作为电铸主盐的技术研究》《Cr12钢冷作模具强韧化应用研究》等校企合作项目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TYC2-142超大型真空双室油淬炉》《压铸机压铸质量实时诊断装置》《嵌入式宽光谱在线膜厚监控系统》等校企合作项目都获批市级科研立项。学院抓住开发区建立光机电基地的契机,与中山富山模具公司联合共建了光学精密注塑实验室,首期投资300万元,与光大光学有限公司共建了光学镀膜车间。

据悉,下一步,该院将建立光机电信息服务中心、人才培训服务中心、光机电研究开发服务中心,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部分企业合作,共建先进光学产品与制造产学研示范性基地,并在现代光机电创新平台下建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技术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以及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平台。

校门衔接厂门,共展互惠双赢愿景

学院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校入工厂”)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工厂入校”)的做法,在“校入工厂”和“工厂入校”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据了解,目前,已有168家企业与该院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这些企业在区域或行业内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中山兆丰包装有限公司的精品盒生产车间、中山市富山模具有限公司手机摄像机镜头生产车间、中山市光大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光学产品加工及光学产品镀膜车间先后在包印和光机电实训大楼建成。校内建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院教学和实训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场所,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能够及时地接触并学习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与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保持同步,还为贫困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工作岗位,解决了他们经济上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免去新进员工的培训环节,优先选用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创造财富,获得经济效益,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双赢。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技能训练环境,成为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主渠道,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科研实习场所,进一步提高了学院专业建设水平。

据产学研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学院为推进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充分发挥学院与园区对接机制的优势,还制定了配套制度,如对在校外教育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学院在职称评聘、先进评定中给予政策倾斜等,以此促进该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编辑:钟嘉妍

责编:朱俊

总编:樊向前

(注:本文编辑后与原文有所改动)


2024-06-07 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