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山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打赢打好“工改”攻坚战和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等重点任务,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山实践,奋力勃发中山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2022年,学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选派第一批干部奔赴一线和下沉基层,投身“工改”和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近期,我们将推出“攻坚,我参与”专题报道,走近学校参与“工改”和“治水”攻坚战的干部,了解他们在攻坚战最前线的故事和体会,一起为中山高质量发展加油鼓劲!
郑元玮,学校包装设计学院教师,2022年1月被选派为中山市市直机关派驻黄圃镇治水工作专班房屋开裂处理小组成员,负责组织未达标水体工程房屋开裂及其阻工问题处理,同时分片负责黄圃镇新沙村未达标水体工程协调工作。
最近,学校收到来自黄圃镇的一封感谢信,感谢我校及选派的干部对该镇治水工作的大力支持——“在过去的一年多里,郑元玮同志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该同志经常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深入村居协调处理房屋开裂、施工面阻工等纠纷达200多宗,成功化解纠纷44宗,为我镇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高效推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治水工作虽然与我所学的专业没有太大联系,但我对黄圃镇这个地方有着特殊情感。”原来,郑元玮的父母以前是中山糖厂(原国有大型企业,现为黄圃镇管理的新塘社区)职工,而他本人就在黄圃出生。“黄圃对我而言,有一种天然的熟悉感和亲切感,我觉得自己能比较容易地融入镇里的群众当中,同时我希望也相信自己能迅速转变角色,在黄圃镇的治水攻坚战中贡献微薄力量。”
基层,对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而言,是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增强能力、磨练意志的良好场所。在正式接到被选派参加治水工作的通知时,郑元玮开始有点“不知所措”和“内心忐忑”,感觉自己所学专业和一直从事的工作与“治水”似乎没有任何交集。但他首先从思想上改变自己——“我提前学习了一些中山市关于水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措施,了解到治水是一项投资庞大、牵涉面广、影响民生的长期工程,尤其是基层的治水工程推进涉及环节众多,需要各级、各单位、各阶层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效果,这个过程对干部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历练。”郑元玮表示,“我被选派到黄圃镇参加治水攻坚战,于我个人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一定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认真学习锻炼。”
因此,刚到基层不久,他就较快地实现并适应了三个转变,即工作角色的转变、工作内容的转变和工作环境的转变,希望用实际行动维护“火大”人的形象。“初来乍到,一切都是崭新的。”他说,“记得刚来到黄圃镇,面对全新的工作岗位,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以及陌生的领导和同事,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多学多问多做,用最短的时间融入到新的集体并投入到工作中。”
他主动与新的同事沟通交流,与他们一起谈工作、谈生活,让他们了解自己,也让自己了解更多的同事和工作的要求,力争工作上的积极主动,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治水的摸排过程中,我常去群众家中、工地中了解和学习,这让我不仅学到了专业外的许多建筑和修复知识,还结识了更多的人,结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较快地适应了基层工作。”
他和小组对镇内因未达标水体工程引起的房屋开裂问题的全部个案进行一一走访,梳理制定了《工程进度问题跟踪表》《工程纠纷调查处理表》等表格,通过建立工作群组、加强例会督促等手段,基本厘清管理责任,督促问题处理。随后,工作小组一方面重点研究赔偿处理流程,协调各方落实责任分工,并就镇街所需经费完成资金申请,为赔偿工作建立政策基础;另一方面,他和同事们还认真研究造成房屋开裂的成因,提出工程改善措施,协调市水务局、监理、设计和施工等单位分头落实,期间对上报的全部个案提出了解决建议。其中,在参与新沙村阻工问题处理过程中,他还针对群众关切的修复补偿和沿河挂管问题,制定了房屋开裂问题处理告知书,同时面向群众解释施工条件,通过正面回应有效推进工程顺利开展。
少讲空话、多办实事,不讲条件、多做贡献,是对基层锻炼的干部的基本要求。“我认为只有坚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脚踏实地多干事,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刚到黄圃的时候,郑元玮对治水工程引起的房屋开裂问题并没有很多了解,只是做过一些受损的统计,例如每户房屋的受损时间、受损成因和程度、屋主的需求情况等,同时进行拍照记录并制成房屋受损档案资料,建立了详细的电子档案,形成一套完整的房屋受损管理档案。
“一开始我觉得这些工作太过枯燥与繁琐,并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他说,“这些工作看起来比较琐碎,技术含量不高,但随着对治水工作的深入了解,我慢慢发现,正是这些小事点点滴滴的积累,却能为房屋开裂协调工作正规化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也是解决阻工问题的重要举措。”
房屋开裂协调工作是解决治水工程阻工问题的重要部分,房屋开裂受损的群众和相关村委的投诉问题络绎不绝,刚开始几乎每天都要接到一两个投诉,有时甚至一天会收到好几个投诉。“只要工作需要,即使是周末或是节日放假,我都会赶到现场,协调冲突施工方和受损群众的利益。”郑元玮说,“我认为,治水攻坚战中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对自己一次难得的历练,一次难得的机遇,一次人生的积累,只有真正做到立足本职,尽职尽责,扎实工作,才能把自己的追求和努力融入到基层一线工作中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22年,他主要以排查落实数据为工作重点,参与协调处理房屋开裂106宗,成功化解4宗,期间还参与了三次防疫工作。由于市级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群众对房屋开裂反映的问题,随后出台相关政策后,2023年1月至6月份,他的工作重心向落实政策协调问题解决纠纷转移,与工作小组成员一起共同调解房屋开裂纠纷75宗,参与调解施工面阻工纠纷68处,成功化解纠纷44宗。另外,工作小组还协调建立各方认可的投诉处理流程,理顺环节安排并且印发工作告知书,为房屋开裂问题提供了规范的处理渠道,有效减少了投诉纠纷和阻工现象,更好地推进治水工程顺利开展。
参与一线治水工作期间,郑元玮切实感受到基层面临问题的具体性和复杂性,同时他也学习到基层干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千方百计解决问题的精神和决心。“近一年半的基层锻炼,我不仅学习和丰富了污水治理方面的知识,而且对房屋开裂协调相关制度、职责、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等都有了最直接的认识和亲身的实践感受。”他说,“最让我开心和自豪的不是自己的工作获得镇政府的表扬,而是我与工作小组的同事们一起奋斗在治水一线并最终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些都是我以前不曾有过的经历,正是有了这些基层工作的经历,使我对治水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我服务基层、奉献的热情。”
工作虽有压力,但看到治水工程顺利推进,看到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以解决,他又有了工作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更让他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工作能力。他从最开始只会简单应对群众反映关于房屋开裂的问题和投诉,到后来学会思考如何从根源和关键点解决问题,聚焦影响房屋的破路、房屋保护桩和路面压实等问题向有关部门和施工单位提出要求,合理加强房屋保护措施、强化施工过程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众房屋开裂情况。
“到基层锻炼,对我而言是一个砥砺意志、磨炼毅力、自强自新的过程。”他说,“刚到黄圃工作后,现实不如心里所想,但我还是坚定了信念,安下心来工作。因为在我心里,组织选派我到基层锻炼就是一种荣誉、一种使命、一种责任。面对艰苦的环境,遇到复杂的问题,我渐渐学会了多学习、多交流、多思考,不曾放松自己,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能力上,都实现了明显的进步和提升。”
另外,在黄圃工作的过程中,他还认识了黄圃镇商会和腊味商会的新朋友,当了解到腊味企业产品外包装款式单一、吸引力不够等问题,他主动表示尽快联系学校洽谈合作,并提出利用黄圃镇举办食品洽谈博览会的机会校企合作举办腊味产品包装设计大赛等活动的想法。
深入基层工作,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经之路,也是个人成长的最好舞台。中山治水这场攻坚战,尽显基层工作人员的勇气、魄力和担当。“近一年半的基层治水工作经历,让我清晰地看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和能力短板,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与实践,然后知不足’的含义。”郑元玮说,“下沉镇村一线工作,不仅是我人生中的一段宝贵经历和难忘记忆,更是我人生的另一个新起点。在回校返岗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刻苦地学习,更加努力地工作,将自己在基层工作的经验转化为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来源:组织宣传统战部
撰稿 | 编辑:钟嘉妍
责编:朱 俊
总编:樊向前